奥远动态

奥远智慧科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绝非知识经济形态那么简单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概念,指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本质特征。从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转眼已经二十一年了。

二十一年沧海桑田。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新型工业化的环境也不复当初,应该有新的眼光来探究。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看

过去经济发展强调四个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口和土地,近两年又增加了数据要素。

所谓数据要素,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再创造。轰轰烈烈的信息化,带给工业的不仅是成本和便利,也赋予了新的生命。

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土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聚集资本,另一方面创造了新城市、新市场。但随着新生人口持续减少和房地产增速放缓,甚至局部衰退,这一要素的作用越来越低。

或许应该重新审视各个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了,

另一端,全球化进程因为美国的强势打压,正在向逆全球化大步前进。

一带一路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进程,直接决定未来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好在虽然承受巨大压力,经过十年的努力,曙光已现。

从供应端和销售端看

伴随贸易战而来的“卡脖子”问题,中国的供应链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芯片只是其中的一项,各种原材料和新材料,都需要这一代人想办法去突破。封锁固然严厉,创造也空前繁荣。

一边是生产制造能力和供应链系统,另一边是创造市场和商业价值,两头都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一带一路创造的市场和原材料供应,都将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

用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用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中国式全球化”,但这仍然不足够。如果没有足够附加值的产品,如果没有非价格竞争力,中国制造仍然是制造,而非创造。

从投入和产出角度看

中国工业化的历程伴随着低成本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的消耗,富强的国家必定不能依赖于此。

接下来面对的是如何提升同等能源消耗下的工业增加值,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不仅需要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还需要低碳、绿色,与环境共生的成长。

新型工业化需要更多技术,需要产业革新,更需要转变观念。

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愉快,暂时的困难一定少不了。

更高的经济增长不能只依赖数量,必须提升质量,这个质量就是附加值。附加值需要意义创造。

从意义和效率角度看

科技的力量向来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意义则是增加需求、提升价值。

效率源于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这些年产业数字化、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之类的概念,正是在效率逻辑下的产物。

当下先进的制造依赖于自动化与机器人,未来将有更多通用机器人应用到工业场景中,那才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意义创造则是偏艺术范畴,包括文化、品牌等软性要素。

现代工业体系源于西方,所以一切软性要素皆是西方文化主导,已经有了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制造兴起仅仅二十几年,还有很多路需要走,还有很多意义需要创造。

从企业微观角度探索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很大,没有确定性,需要与时俱进,因为“新”、因为“同”。只有宏观上的大致方向,微观上只能不断确定小目标而持续演进。所以,前行不会有完整清晰的地图,一切都需要探索和创造。

新型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很复杂、充满不确定性、计算不可约。

作为企业个体,不妨且行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