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无论想还是不想,人人都会面临决策。
小到今天吃什么、买什么品牌的产品好,大到学业工作和居住地的选择,甚至于城市和国家的政策方向。
差别只在于有的决策很快能看到决策结果,有的决策结果将在未来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后体现。
在蝴蝶效应(系统效应)之下,没有人敢说某个决策只是个体行为、与他人无关,也不能轻言人微言轻、无足轻重。
决策是面对复杂问题且在信息不足时所做出的选择。
如果条件充分呢?那不是决策,而只是因果。
所以,决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消耗脑力、精力和意志。古有房谋杜断,说的就是唐代名相房玄龄的智慧谋略和杜如晦的决策能力。
没错,决策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
不同的决策思维会带来不同的决策结果,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时间里、不同思维方式和心态下做出的决策也各不相同。
决策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可以形象表达为:技术决策、管理决策和经营决策。
技术决策
技术决策倾向于局部最优,也就是解决当下单一问题的方案。
这个时候通常问题清楚、范围明确,甚至路径也很清晰,只是需要从众多方法中进行选择。
技术决策需要前置条件:有人给出了目标的准确描述,并且对目标有准确的理解。
技术决策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经验决策,或者说依赖于知识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技术范围内的事很少被其他因素影响,所以技术决策是理想环境下的决策思维。
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倾向于系统优化,是在复杂环境、多因素制约下寻找可接受的方案。
这个时候问题清楚但范围不明确,或者说管理决策是非单一目标的决策。
多目标、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需要决策者根据自身的视角判断方案优劣,因此必须用系统思维来看。
系统思维下的世界是混沌、变化的,理论上没有最优解,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解决方案也在变化。
正因为各个因素之间彼此影响,各个目标需要兼顾,免不了在变动条件下追求『既要、又要、还要、也要、更要』。
经营决策
经营决策倾向于打破既有前提的约束条件,创造性解决问题,甚至创造问题去解决。
也就是说,经营决策思维中没有边界,或者边界决定于格局、眼界、知识体系和价值观。
所以经营决策思维不仅不拘泥于前置条件,还能改变前置条件、创造新的前置条件,甚至创造或改变目标。
看起来天马行空,做起来有章可循。
经营决策仍然要遵循基本规律和逻辑,并非胡思乱想、无稽之谈,只是必须打开既有系统、向系统外延展。
如果思维受制于现状(前置条件)和目标(既定未来),很难脱离原有系统设定的窠臼。
技术决策也可以叫做『专家决策』,管理决策也可以叫做『管理者决策』,经营决策也可以叫做『企业家决策』。其实质相同。
技术人员的决策不一定是技术决策思维,管理者的决策不见得是管理思维,经营者的决策也未必是经营决策思维。
各种决策思维只是形象描述,看官不必对号入座。
用企业家决策思维做事,即便不是企业家,但必将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