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无论是新消费还是传统消费,创造和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这两年的新消费概念很是火爆,众多投资机构下场,无数媒体争相报道,一度出现消费品倘若不谈“新”,都不好意思说是做消费品的现象。

然而现实很残酷:疫情席卷的这两年,大多新消费活得并不好,甚至很多新消费品牌没有活下来。

“新消费”,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早期大概来源于“在互联网上所有产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是一些熟悉互联网工具的创业者用来区隔自己的业务与传统消费品的名词,于是在当年阿里巴巴的“四新”上顺道演绎出了“新消费”。如果强要定义,可以用“产业数字化”来诠释也许更适合,也就是:在数字时代,依赖于数字方式传播品牌,表现消费品特质的消费品牌。

新消费的基本支撑点是

消费品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当Z时代成为消费的主流人群,当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开始喧嚣于消费市场的时候,一定会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最喜欢的姿势来看待消费品,以及消费品背后的企业和品牌。

这当然没问题,消费本身就具有时代特性,甚至可以说消费品本身就烙有时代的烙印。

当某种事物流行的时候,一定会掀起一股风潮,有时候风大得能闪了舌头。新消费本就是被各路媒体、创业者和投资人炒起来的概念,并非新鲜事,只是后来一切这类项目都“被新鲜”了。

任何消费品都在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显性的(例如:想要喝某种口味的饮料、很喜欢某种特征),也可能是隐性的(例如:想要与众不同、想要得到某种状态)。只要消费品能满足需求,并且能够传播出去让人知道,就一定能卖出去。

产品都有品牌,用了识别和简化决策流程。“新消费”打出来的品牌天然适配主流顾客群体,而与品牌的新旧没有太大关系。

消费品的关键是

在“满足与创造需求”,而非品牌的新旧


满足很好理解,这也是大部分产品和品牌正在做的事情,但创造更难得。时代的人有是时代特征,而时代特征则是这个时代拥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催生出的显性表现和隐性诉求。创造新的概念与意义,就是在创造和解决新问题,差别只在做得对不对。

当然,“老”品牌,拥有自己的调性和用户群体,调整起来负担重罢了,这也就自然成就了“新消费”这个名词。

至于数字化的手段就不算新鲜了。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连接客户、产品和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最终都要解决效率的问题,数字经济正是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与交换效率的经济模式,发展趋势无可阻挡。如果这个问题还没想清楚,有可能未来就没工夫去想了。

回到产品和服务的本身,适配甚至充分利用时代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聚焦于“不断解决日益增长的问题”,才是新消费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