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碳达峰与碳中和不是限制,变压力为动力才是正解 鸿鹄 鸿鹄

中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协定,由此正式成为缔约国之一。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双碳”热潮。

“双碳”不仅是巴黎气候协定缔约国的责任,也是当今世界重新划分势力和利益的一场盛宴。但在大多数人认知中,“双碳”似乎只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和限制,典型如2021年下半年的“拉闸限电”。孰不知,“双碳”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和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当今的我们正处于新旧交接的时刻。

从国家到地方,“双碳”首先责任


无论是搞清楚家底的碳盘查还是政府的碳核查,无论是碳排放监测还是碳排放管理,都是围绕着“双碳”长期任务的当下行动。这还只是开始。

这些行动毫无疑问会打乱现在的生产经营,甚至带来高额的投入成本,所以表面上来看都是对生产经营的限制。但既然是国家缔约而成的政治任务,“双碳”就是确定性的结果,无论对其是什么态度,只要结果不变,变的就只能是应对方案。

“双碳”是未来地球资源分配的规则


“双碳”对中国的意义不仅是国家责任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双碳”锁定了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秩序,也就是未来地球资源分配的规则。可以预见的是,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国际经贸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也许锚定碳排放。显然,在这样的格局下,“双碳”不是简单责任,而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因为“双碳”的限值性要求,必然会对地方经济有所限制,例如高能耗产业会受到打击。这会不是灾难?短期看的确影响很大,但从长期来看,既然是“限制性”指标,那么全产业将会面对同样的问题,最终的成本也一定会被转移传导和分摊。所以,对能耗比较高的企业来说,未来的成本竞争其实还是在一个水平上,差别只在于早一点投入在未来获得竞争力,还是晚一些投入省下来钱应对未来更强的竞争。

这是一次选择机会,也是一次成长机会


“双碳”实施将重新定义企业的经营成本,甚至在未来会改变市场交易模型。这意味着,现在的能做的那些“收益大于投入”的产品,有可能在未来增加了碳排放成本而变得不可行。也可能另有一些产品因为当前“收益小于投入”而不可行,但在代入了碳排放变量后,反而成为可行的生意。这将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大概率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其实很简单。如果把“双碳”视为限制性指标以消极应付,不仅将无缘于未来百万亿元甚至更大的市场,还有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但如果把握限制性带来的机会,也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一骑绝尘。

限制向来不仅是限制,同时也是发展的动力,历史上屡见不鲜。对企业和个体来说也是如此,历史的机遇从来都是给那些勇于实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