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冰墩墩火爆的背后,是大国崛起的天时、地利、人和

最近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火爆到“一墩难求”的地步,居然连形象主创者的孩子都买不到。这个现象引发很多人关注和探讨,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冰墩墩”并非近年才出现的形象,而是2019年就确定,而且其衍生品上市已经快三年了。但是过去并没有火爆,甚至于买了“冰墩墩”衍生品的人都没太在意,而让“墩墩蒙尘”久矣。

从表面看,“冰墩墩”火爆首先是其呆萌的形象,的确惹人喜爱。很多动物幼崽都能触发人的垂怜和呵护,这大概也是进化论实践的案例,但仅仅形象呆萌并不能解释“冰墩墩”的火爆,背后是冬奥会组委会(甚至更高层面)成功的营销。

为“冰墩墩”造势,组委会可谓不遗余力。不说限量版“冰墩墩”奖牌,不说获奖者的“带货”,仅从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传媒等官媒的反复报道就能看出,官方对“冰墩墩”所寄予的期望。

有人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组织委会和官方媒体获得了“流量密码”,从而“如有神助”。

从“冰墩墩”火爆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看到各种事件营销的应用痕迹,也确实带来了足够的吸睛效应。应该看到在冬奥会之前的种种大国博弈中,中国需要这种纯人文的表现来弘扬奥运精神。也正是在疫情两年之后,在发达国家防疫躺平之际,需要另一种声音和景象,更平和地传递中国的善意。此所谓天时。

不能不说,“冰墩墩”的形象真的很善意。

人类自诞生以来,族群的争斗从未停止,只因为生存资源有限。时至今日,科学昌明带来的物质丰富已经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冲突,但并未根本改变,所以族群上升到国家的博弈仍在继续。

全世界看到的中国各自不同,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尽管有了互联网,理论上信息更加对称,但实际上却非如此。因为无论哪个领域,能看到的东西常常都是想让看到的东西。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在所难免,更何况还有推波助澜者兴风作浪,所以文化交流和输出向来是国家重中之重。

冬奥会恰恰是这样的好时机,“冰墩墩”恰恰是这样的好形象。此所谓地利。

疫情前后的中国人有非常大的变化,不是经济发生的变化(当然也有很大变化),而是人心发生了变化。不是一个人,而是中国人。

固然有些负面的变化,但更多是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加爱国,对所生活的国家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符号,也不仅是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而是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

如此人心,如此社会心态,如此强烈的认同感,是“冰墩墩”火爆背后的人和。

中国的崛起不仅要经济昌盛、军备强大,更要文化自信与社会安宁。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当重视大国重器的同时看到“专精特新”,在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关注到小微企业,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共同富裕,在努力科技创新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追求人民幸福,目标虽恢弘也能行稳致远。

中国崛起,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