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从快递小哥到直播达人,到底什么人才算是人才?

最近一期的《胡说八道》论坛,讨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快递小哥和直播达人成为各地政府要引入的人才,人才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代呼唤“新”的人才理念


这事最早是由95后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定为高层次人才,以及直播达人李佳琦以特殊人才引进落户上海而引发。要知道过去这些人才计划都是要求博士打底,还需要种种光环和头衔才行。


这些年,人才一词的含义一直在变化。曾经的年代讲究过“又红又专”,后来讲过能人和企业老板,再后来讲没有学历、有没有职称,再再后来讲会不会经营、会不会赚钱。虽然每个时代的人才并非只有一种,但每一个时代的人才却烙印着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人才本质上是实用主义的产物,所以用实用的观点来看人才无可厚非。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缺点、痛点和热点,解决缺点、痛点和热点就是这个时代的实用主义人才观,差别只在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但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被称为“干部”,因为当初具备高等知识体系的人占总人口比例小之又小,大学生极度稀缺,而社会需求量极大。如今在校大学生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二十多倍,大学生也成了“合格的劳动者”,就业反而成了问题。


“新”人才的特质


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才结构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在知识不再稀缺的年代,在普通知识很简单地从网络即可获取的年代,拥有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市场最需要的是什么人?


我以为是“会做事的人”。


所谓“会做事的人”,并非特指某种专业或技能,而是能够在指定的位置,迅速进入状态、能够创造价值的人。


现代的知识大厦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学科越分越细。等闲人在学生期间,只能获得基础知识和很小的一部分专业知识。但是一旦走入职场,则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需要各门类未曾听闻的技能,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没有用武之地。


可是即便是知识和技能足够,就能应对职场吗?也未必。今天的社会不同以往,一方面是大量科技成果的应用导致很多技能“过期了”,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变化。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变化越来越快的时候,只有“创造”才能面对。


这也让今天的人才概念与过去不同,在专业性之外更强调“学习能力”。在短时间内,能够运用既有的知识和快速学习,创造出新的能力,才能应对不确定性和新问题。


所以,人才也从“具备某些稀缺的能力”转变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具备这种“新”人才特质的人,常常是“基础科学知识”比较好,并且善于学习和应变的人,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人很难适配新局面。


时代对“新”人才的要求



新时代的人才观,对一部分“曾经的人才”可能很难适应,但对更多人来说却增加了机会,毕竟过去只强调专业,而今还需要“可塑性”(某种程度上说,“专业”会抗拒“可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能,并非某种专业知识,而是“学习能力”。


英雄起于时势,人才源自市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才,只能是时代的人才。会学习,则一定是这个时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