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最艰难的时候即将来临,但希望也不会太远了

最近做了一些中小微企业的生存调研,情况非常不乐观。


中小微企业“忙和乱”的三个月



信息技术企业还算好,毕竟市场本身还有新动能。如果企业再有相对竞争力,顶多会出现局部的业绩不连贯。但是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都很危险,且无法预期未来的状况。

表面的问题是青黄不接。春节本就是预算好的一个月不做事,所以二月份即便没有疫情影响,也基本上没有太多业务。三月疫情还严峻,各地都在忙乱,基本上也交代了。四月份倒是复工了,可是并没有完全复产,毕竟市场并没有恢复。

不管怎么样,疫情之后的三个月,多多少少总还是有事可做。延续的订单和重复的业务还在继续进行。


五月的市场茫然了




首先是订单不连续了


毕竟迟滞了几个月的疫情,适应之后还得适应,市场还在缓慢恢复之中。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解决问题,市场恢复需要时间。


其次是对未来订单的不确定性,

企业不敢继续投入


而且基于自上而下过紧日子的思维,尽可能减少支出、保有现金几乎成了市场的普遍共识。


第三是增量订单尚未启动


积极的财政推动力尚未完全展现力量,国内新基建项目还处在预备阶段,国际出口业务也没有恢复。甚至,国外订单还不知道是否能够恢复。

疫情前三个月基本态势是忙和乱。不知道疫情的影响,抗疫是主旋律,即便闲暇时思考未来,也因为不确定而无法下手。结果是,三个月后,胖子成了瘦子,瘦子只能改弦更张。但这只是第一轮危机。

然后的三个月市场主体开始想方设法,各自寻找各自的生机。所以五六七三个月是市场突变的时期。这个时候,市场停滞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就全部显现出来了。


那些能活下来的中小微企业



市场的适应、转型、重生,通常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大概率要疫情发作九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年十月份,市场才能真正恢复。但是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是都会有第二次疫情,没有人知道。不过又了预期和经验之后,即便再出现不测,也不会措手不及。

经此以“疫”,回头再看,能够应对相对从容的企业,通常是体格好的、有储备粮的和反应快的企业。

体格好的,业务不会有很大影响,能立即恢复生产。有储备粮、现金足够,能充分应对保存生机,支撑度过青黄不接。反应快,则能在更短时间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快速调整业务、提前复苏。

前两者是行业和资质决定的,可能没有太多办法改变。最后的应变能力,是团队生存、创新和发展的能力基础,对有点规模的团队更是如此。中国人的忍耐力和适应性,少数人的智慧和前瞻,个别人的担当和敏捷,是拯救经济的关键,也是企业生存的理由。

未来世界,变化将是常态,不变才觉奇怪,停步如同等死,稳定不再存在。所以,保持饥饿感,但不饿死,又能持续行动,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当然,也是职业人的自我救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