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卓云智慧校园的大学信息化思考之一:世界观的问题

引言

以前总会听到某些单位领导说: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高瞻远瞩,统筹设计、一次到位、N年不落后。当然水准之上的人都会一笑了之,可是在当年似乎这就是政治正确的言论。没错,现在看起来是领导当初想多了,可这是认识的必然过程。

这一时期之后,又兴起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调门,而且还一直存在。这就是后来的大学信息化的三大平台等名词的出现,也是轰轰烈烈的数字校园工程的基本思想。

各干各的部门应用,已经被证明做错了,后来铸就了一个一个信息孤岛。试图大而一统、试图千秋万代、试图宇宙中心的想法,只可惜还是错的。

这一次是世界观出了问题。

一、这个世界

何为世界观?最简单的解释大概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最基础的世界观,可以分为:

1. 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什么;

2. 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

过去说法是(至少我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书上是这样写的):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后来学习了狭义相对论,发现物质原来可以转换成为能量,再到后来看到量子力学中“上帝粒子”等等的理论和实验,又发现原来质量就是能量。再加上热力学的熵增理论,大概算齐全了。

最后理解了,这个世界,原来是能量(包括质量)和信息(能量状态)。

前前后后,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很多,会发生什么事情?首先能够确认的是,这个世界归于混乱的变化,是必然。其次,这是一个动态的世界。再次,这个世界足够复杂,而各个组成部分又相互影响。最终,这个世界是系统的世界,大系统和小系统,一个又一个系统。

在系统科学的观点里,系统的结果不可以预设,而只能演化。混沌理论更在数学角度,证明了演化的不可预测性。微观上比较典型的系统,是量子力学构造的微观世界。宏观上比较典型的系统,则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描绘了地球生物乃至人类的来源。过去还只是假说,有很多人在质疑其理论,但在现代基因学高速发展后,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赞同。

物种的演化没有方向,经由变异的继承,然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后形成物种多样性。在基因层面,小到十亿分之一的蛋白质复制差错率,以及代际传承时的基因重组,让物种从病毒演变到细胞,进而成就了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造物主设计的,而是演化形成。

互联网是刚刚发生过一次的生态演化现象。最初的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些科学实验室相互之间通讯交换信息的探索。谁能知道,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经由简单的通讯协议,各种连接方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各种数据,共同演化到今天,造就了今天人类难以离开的网络世界。

在互联网演化过程中,从初心到现在,并没有人做总体设计,甚至都没有想到会成为这个样子。整个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的探索、尝试、迭代、选择,演化而来。而从现在看向未来,尽管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互联网样本,却仍然没有人能看清楚到底下一步会如何演化。

但有一点很清楚:当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它的未来,有成功、有失败,最终互联网会想一个生物一样,慢慢长大,长成可能谁也不了解的样子。

三、大学是生态系统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而且是人类社会中硕果仅存的生态样本(可以和外部联通、系统相对封闭、各种要素齐全),当然也符合生态演化的理论。

在大学后勤社会化之前,大学更像是一个小社会。不仅包含招待所、宿舍、食堂、商店、工厂、小学、幼儿园,甚至连公安派出所都有。即便是后勤社会化之后的今天,也仍然是半封闭状态。象牙塔的称谓,是很有道理的。

秉承美国最早的设定,互联网在国内开始铺设线路的时候,高校科研院所就是一套独立的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是域名不同(.edu),而是整体线路都是独立的。当然,现在也都联通了公网, 毕竟网络服务都在公网之中,这也是演化而成的现状。

既然教育网络都是独立的,校园网络更是独立的。现在我们知道网络没有围墙(除了天网),但最初的建设却是从砌围墙开始建设网络。到今天,网络虽然打开了,但是基于学校业务的应用特点,还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之内。

所以,这套生态系统仍然成立。只不过,现在是智慧校园的最后机会了。一旦这个生态打开了,大学的信息化或智慧校园,就彻底融入互联网的海洋了。

这一天不会太远,正如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连接,趋势不可违,但仍然有局部的机会。

四、工程设计思维之殇

传统大学信息化的做法,沿用的是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现代科学应用于技术的伟大成果,正因为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才可能在人类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大面积调集资源、大量应用技术工具。

工程思维最容易的导向就是自上而下的大规模设计。所以,现在看到的大学信息化,无论是大而一统的设计,还是部门业务的设计,都是沿着这个思维在进行。

但是工程思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应对快速外部变化和未知需求,没有办法求解(或者说计算周期太长而导致求解没有意义)。一旦发生问题,突破设计冗余,就只能推到重来。这不是升级的问题(尽管都是用升级的名义,你懂得),而是重新建设。

系统思维与工程思维最大的差异在于,工程思维讲求设计、有确定性目标、可预期结果,而系统思维讲求演化、没有必然方向、自然选择(或人择)。这个世界在局部可以约束成为工程,但在全局一定是系统结构。

不仅大学信息化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甚至连大学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即便是这样,市场还在埋怨大学不接地气,变化太慢。对这种变化上的变化、无法约束的目标,工程思维很难响应。

这就注定了,校园信息化、智慧校园,必须另辟蹊径才行。

五、卓云智慧校园微生态

如果换一种思维,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大学信息化,则会有不一样的结论。这就需要用演化思维,用变异和遗传的生物学理论,从生态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大学信息化。

生态体系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演化,其关键在于生物可变异的继承和可继承的变异。这就需要一个生态体系必须拥有简单的规则、自然选择的机制。

自然选择,而不是主观意志选择。正确的理解是,用户的选择。互联网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服务,恐怕十不存一。生存的理由很简单:用户喜欢。

所以生态系统中,用户不愿意使用的,就会自然淘汰。其实,实际情况已是如此,很多应用在建设完毕之后,就无人问津,真实存在的只是一个符号。

用户如果拒绝应用,可是工作还需要进行下去,怎么办?一点都不难办,因为那个无人问津的应用存在之前,原本一切都在。而对管理者来说,要做的事情是,怎样才能诞生出更多的选择。

这就需要生态系统另一个要点:简单的规则。卓云智慧校园的微生态服务中台,将简单的规则定义为:服务目录管理、数据调度协议。

所谓服务目录管理,简单说,所有能实现一定功能的应用服务,都可以注册到微生态中,并接受调度管理。根据注册信息,其他应用可调用,而不必管他在哪里、如何实现。

服务目录中的服务,可以不止一个,可以有大有小,可以是任何部门或开发者提供(甚至可以是某个学生)。调用者根据描述选择调用而获得服务,优秀的自然会被引用,不合适的也就会沉寂。

所谓数据调度协议,是约定微生态中的基本数据,并约定注册在微生态中各项服务的数据引用方法。任何应用或服务,都可以根据约定调阅相关数据。

除了个别的全局数据需要管理部门提供对应服务,应用的数据由应用自行管理。这会不会形成新的孤岛?恰恰不会。理由是,因为你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别人也可以使用它,它并不孤单。

其实传统的数据孤岛,并不是因为数据归属谁而引发的,而是缺少数据应用的协议。服务目录管理和数据调度协议,就是用最简单的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 ,信息技术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强调开放性和兼容性。遗憾的是,在机构和部门利益的驱使之下,这一点总是很难完成。但在消费互联网中,大家却默契地实现了开放和兼容。无他,生态使然尔。

微生态,需要有对应的技术支撑,微服务正是为此而生。有关微服务,资料很多,不再赘述。但微服务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生态快速构建的可变异继承和可继承变异问题。

生态演化的思维,遵循的是系统科学。在多人参与的系统中,系统演化的方向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如果在良好的框架之下,能够随时对系统状态进行评估,就可以认为导向。所以,演化结果并非完全不可控,这正是信息管理部门的价值所在。

这才是大学信息化和智慧校园正确的世界观。也是卓云智慧校园一直遵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