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科技创新首先不在设备与设施,而在人气与人心

十四五规划是鸿篇巨制,不仅规划了未来的方向,也规划了未来的做法:中国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科技创新。刚刚结束的科学大会,又再次重申并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都是技术上的突破。邓小平更将这一论断提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

科技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落实到微观层面,则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上一轮互联网带来的增长,传统企业初时大多看不懂,任由一些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横冲直撞,直到后来出现了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当看明白了之后,有人望洋兴叹,有人则抱在互联网不放,即便是股神巴菲特也坦诚“看不明白”而错过了互联网。

但是,在中国人口红消失的同时,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也消失了,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很多企业过去习惯的赚钱模式不灵了,不是因为运气如何,而是原本的增长逻辑变了。未来的商业世界,属于创新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的实体。

说到科技创新,必然要提到设备和设施,

这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近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基础设备设施的快速增强。且不说高铁和高速、也不说大桥和高楼,仅从疫情以来风风火火的“新基建”就可见一斑。

但是回顾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却能看到不一样的结论。

两弹一星的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很落后,但是当满怀热忱的科学家们扎进戈壁滩,几年之后就让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刚刚仙逝的袁隆平院士,从杂交水稻之初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资源;获得诺奖的屠呦呦,也没有多少重大的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于今天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国投入,那个时候的资源少得可怜。

在设备和设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人气和人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设备和设施不重要,而是在设备和设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人气和人心。科技创新固然需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支撑,但如果失去了人气和人心,科技创新终将是一场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人,才是一切科技创新的根本。康德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马克思则将这一论断上升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而企业中的人才则是主体的主体。唯有烘托人气、凝聚人心,才会有科技创新的涌现。

二十多年前,吉利汽车李书福刚开始造车的逻辑很简单: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和几个沙发。听起来像是笑话,可真实的世界的确如此,因为在四个轮子和几个沙发的背后,是人才,是人气和人心的聚合。如今这句笑话已经不再是笑话,而是吉利汽车崛起的事实。

因为人气,塑造了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也因此可以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进而引发更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既是人才的客观工作,也是人才的价值观表现。有了人气,自然更容易跨界融合创新,进而会提升思维格局,于是就有了人心。

科技创新,是为人服务的科技、为人服务的创新,只要着眼于人,科技创新就能走到正确的路上。科技创新,也是人在做科技,人在搞创新,只要着眼于人,科技创新终将成为浩浩汤汤之势。至于设备和设施,在人才的引领之下,一切皆可为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不必舍本求,切莫缘木求鱼。凝聚人气、引导人心,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