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胡剑锋:致敬2021年,从新变态到新固态,这只是开始的结束

2021

Happy New Year


2020年如果只选一个主题词来描述,大概算是“疫情”了。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新冠疫情的影响都始料未及。

关键是,疫情还没有结束。

1

过去一年


2020年已经成了过去,惊叹、哀叹、喟叹、赞叹都有。2019年12月31日,笔者曾经在跨年演讲中讲到“新七态”的观点,希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些确定的元素。非常遗憾,疫情这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却万万没想到。

不过,当时给出的“新事态、新心态、新业态、新常态、新生态、新世态、新变态”这七态还算是都有效。只不过,事态变了形、心态变了神,业态变化加快、常态多了疫情,生态与世态加剧发展。如果你还能读到这篇文章,说明我们都是“新变态”。

的确,过去一年的一切,颠覆了无数人的认知。疫情虽然带来了诸多痛苦和不便,带来了却也带给中国宝贵的发展机会,真是天佑中华。

2

当前时刻


又到了新年,在疫情尚未结束的2021年,一切将会如何?人类只能通过去推断未来,远一点看历史,近一点看疫情。

现在看全球的新冠感染人数已经麻木了,一般人对近一个亿的数据已经没啥直观概念,而且绝大部分的数据离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太远。但是,国内的疫情却不远。从刚刚入九的十天看,疫情苗头此起彼伏,果然如专家们的“乌鸦嘴”所说,疫情反复是必然。

好在这一年中国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基层动员能力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其实主要是对比发达国家),不仅是防疫最好、唯一经济增长的国度,而且有了充分的经验和准备,所以国人并不会过分担心。但中国毕竟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全球的疫情时刻影响国内。

回到商业领域,看看2021年将会如何。

在十四五规划的宏大巨制之后,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具体方向和未来。十四五规划中所描述的一切,就是2021年开始将要发生的事情。

对企业与职业人来说,笔者以为2021年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词:创新与科技、双循环和消费侧管理、数字经济。

创新与科技


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国人被惊醒: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卡脖子问题!这大概是特朗普这位美国网红总统带给中国人最好的礼物。

痛定思痛之下,科技再次走到了C位。

曾经的高科技,定义却很泛泛。那些人们了解的少、英文缩写多的领域,大概就算是高科技。如今被美国制裁的“黑名单”终于给出了高科技的指引

当前科技领域的创新,已经不再是个别领军人物,而是蔓延到大学、科研院所和几乎所有的大企业。君不见巨头们纷纷投入到造芯片、造车的口号中去。即便是那些尚未弄明白国家意志和企业战略的企业家们,也被官媒三番五次地提醒和棒喝。最近的反垄断,也意有所指。但科技并非简单的想象,而是需要漫长的功夫。

科研很重要,管理和运作体制也很重要相信未来的一年会看到(实际上北京中关村已经开始了揭榜挂帅)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变化,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技术很重要,市场化也很重要。于是新一轮的“双创”来了。这一轮的双创将不只是低层次的就业,而另一端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量。

科技很重要,资本市场也很重要从科创板开始,科技企业排队上市,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投向到科技产业之中,再回哺资本市场。直接投资逐减将成为科技创新的直接助力。

未来的创新是多维度的创新,不限于科技创新,不限于市场创新,也不限于模式创新,但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未来的创业,不仅是创造企业,不仅是创造就业,也不仅是创造实业,但关键在于创造事业。这个事业,将超越简单的个人欲望,而与国家大势连接起来,则前途无限。

如果不是科技领域从业者,也不是研究和开发人员,怎么面对未来的创新与科技?要么成为科技创新者,要么服务于科技创新,要么跟随科技创新的使用场景,总有一款适合你。

不管基础如何,有了梦想和方向,开始很重要

双循环和消费侧管理


双循环是2020年末提出来的热词,但却不是新名词,至少不是表达一种全新的状态。

从中国对外的贸易顺差缩小开始(虽然疫情期间顺差加大),内循环就被提到了日程。从长期来看,伴随中国经济的增长,富裕人口将会不断增加,贸易顺差缩小是必然趋势。

当然无论顺差还是逆差,对中国而言贸易一直都会双向进行,但是意义绝不相同。顺差意味着什么?在全球贸易中,我们主要表现是生产者。反之,逆差则意味着我们主要表现为消费者。作为地球当下的领导者,美国是典型的“全球消费者”。但是如果要做持续的全球消费者,就必然是全球的领导者。

今天的中国做全球消费者,还不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想做,毕竟伟大的经济成就总是要国人能感受到才好。所以表面上看来是输入和输出商品的能力,根本上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双循环提出后,“消费侧改革”也一度被提出来,但最终十四五规划中修改成了“消费侧管理”。这意味着政府对市场的宏观干预将会增加,宏观上用国家意志来推动微观上市场的快速调整,通过集约需求侧的巨大潜力而形成供给侧的国家竞争力。

如此,就很容易理解“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两个命题,以及最近的药品集采、反垄断、防控金融风险等等一系列举动,这都是需求侧管理的具体事件,也是在为供给侧改革铺平道路。想必接下来还应该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推动,以及文化引领的创新故事次第发生。

简单说,未来将会以国家力量推动市场的变化。在保障安全可控的基础上,以供给侧为抓手,加强产业的升级换代,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的匹配。同时辅助需求侧的干预,使整体战略更顺畅地进行。两者都要抓,而且相辅相成。

这是一盘大棋。

数字经济


所谓数字经济,乃是采用信息技术参与到生产和交换之中的经济模式。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接近GDP的40%占比。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数字,而且还在增长之中,让我们无法忽视这个数据背后的意义。

这个世界是能量与信息构成的世界。能量(按照质能方程,能量即物质)是基础,信息才是这个世界之所以是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信息是能量排列的结构。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创造能量,而是通过改变能量的组合和结构而得到价值,这种价值就是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械力代替了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用电气驱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自动化的世界,下一次工业革命呢?数字正在重构生产、交换、工作和生活。

过去几十年最伟大的发明大约是互联网。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组织方式,让更多社会元素通过网络连接,加入到了社会循环之中,从而提升了经济效益,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虽然对互联网诟病者甚多,但是没有人能够忽视互联网带给社会的巨大影响和已经产生的变化。离开了互联网,中国人可以生存,但一定不快乐,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快乐都在网上。而他们才是中国的未来。

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是政府对创新的宽容。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没有强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制约互联网,政府默许了网络的疯狂扩张,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所有野蛮生长的背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互联网也不例外。

麻烦并不可怕,倒洗澡水总不能把孩子一起倒掉。拥抱这一变化,将网络带来的经济成果更好地发挥才是正解。消费互联网的增长大幕已经徐徐落下,如何在红利将尽的时候,让产业互联网真实的走到前台?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投入了巨资去建设5G,而且要花大力气去建设5G的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不是网络产生的虚拟符号,而是真实地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每一个生产和交易的场景之中。未来的人类需要通过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来提高生产力,让人类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数字经济不是少数IT精英的玩具,而是绝大部分人都能参与其中的波澜壮阔的革命。

你是否已经在其中?这是你要思考的问题。
你的产业是否在其中?一定在其中!
如果你没有发现,那是因为你用传统的方式没有发现它的存在而已。

如果只是慨叹数字经济带来的虚无和损害,或者对产业被颠覆茫然无措,将错过这个伟大的时代。数字经济带给中国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因为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口和足够全的产业链。足够巨大的连接将会产生几何倍数的效益,至少存在这种增长的可能性。

用数字改变生活,用数字来改变生产方式,用数字来提升效率,用数字来提升生活品质,这已经是必然的结果。数字经济不是玩具,是生产力,也是民生。下一阶段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数字经济将是其中最大的动力之一。

不必怀疑它的存在,不妨思考如何去拥抱它即将带来的未来。

3

未来一年


双创又来了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中华大地掀起来波澜壮阔的“双创”热潮。

双创的提出有两个背景,一是已经凸显的就业压力,典型表现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巨量增长;二是互联网平台经济带给更多人低成本创业的可能,比如微商。双创带给了“有志者”更多圆梦的机会,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活力。其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如日中天,于是“互联网+”成了热词。

2018年,国务院再次推动“高质量双创”。一来,移动互联网红利将尽,第一波双创出现了大面积的小微企业失败;二来第一轮双创过于重视商业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第二波的双创,将重心转移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创新上,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创新创业之中。

时下迎来了第三波双创。第三波双创与前两波的背景不同,一是中美贸易战,二是新冠疫情。这两者不仅影响了双创,也影响了国家发展格局和每个人的生活。这一波双创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目标:解决好就业、融通产业链、聚焦高技术、扩展海内外

解决就业无需多说,用微型企业活跃经济的毛细血管,自然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融通产业链,则是希望通过双创的力量围剿“卡脖子”问题,实现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聚焦高技术实现精益创业,力图催生担当经济增长重任的未来科技企业。最后是以开放心态,引入国外的能力、人才和资本,同时输出国内的生产力。

第三波双创,将聚焦于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从供给侧出发,满足中产和高端人群的需求,让高端产品和奢侈品产自中国;从需求侧入手,降低尚未降低的成本,将创新和科技落实到产业。

如果说第一波双创注重“有志者”,第二波双创增加了“有才者”,第三波双创又增加了“有钱者”。第三波的双创浪潮,向高端创业、向短板创新,将会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走向世界。

这一波双创浪潮中哪些人能够脱颖而出?有志、有才、有钱,或者至少有其中两个,去寻找第三种。或者只有其一,加入到心仪的双创团队中去。

去年讲到“新生态”中的平台生态,年末大平台们都收获了警钟。垄断资本侵害创新,但解决垄断资本的问题却不是喊停就可以,必须增加市场中的新鲜血液。将科技巨头们垄断而获得的“新钱”,以及第一代创业者积累下来的“老钱”,投入到第三波双创中去,将是更好的选择。

创新,离不开旧有的旋律,但也可能是创新最大的问题。创业,只在老路上奔腾,就很难再产生创业的动力。

独到之处


过去的一年里,笔者讲过很多次未来的机会在于“独到之处”,2021年,它真的来了。

商业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产品与服务。近些年来,从美国舶来的虚拟经济发展迅猛,一度成为显学。可在人们在津津乐道之余,也不免忐忑不安。太好赚钱的虚拟经济,如果没有强劲的产品与服务支撑,终究是割韭菜的庞氏骗局。

2017年之后,“三去一降一补”开启。从金融整治到实体振兴,一时间哀鸿遍野。当时的政策手段不可谓不烈,但都不如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和2020年疫情警告来得直接。贸易战之下可见虚拟经济的脆弱,疫情更让一切现出原形,终究还需要依赖实业才能安民兴国。

可是什么样的实业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实业?很多实体工厂没有挺过这几年的经济灾难,又是为什么?仔细盘点下来,那些倒下的实业,根子不够扎实、不够健壮,不足以抵御风吹草动。

我们需要有独到之处的实业。

所谓独到之处的实业,不是简单的实业,而是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家做不了、我还能做好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是传承的精湛技术,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表现,也可以是为人敬仰的品牌和设计,总之是那些能够立得起来,拥有短时间难以超越的优势。

独到之处并不神秘,它就蕴含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之中。踏踏实实做事就可以了吗?还得有独门功夫才行。我们每天进行的业务,再精熟也不是独到之处,但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竞争力,再建立起来竞争力体系,就成了独到之处。

但是,任何体系都不会简单形成,而需要在行业里持续积累、深刻认识、反复打磨。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浸淫,没有足够的定力和坚持,独到之处很难铸就。

未来的商业大抵是在实业的基础上,加上科技、加上金融、加上文化的四者合一。没有科技,就没有生产效率;没有金融,就没有发展速度;没有文化,就没有附加值。但不管加上什么,如果没有独到之处的产品和服务,一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果有了特色的业务,还没有形成独到之处,现在就是机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近期的政策不做急转弯,这意味着未来一年内,因为疫情而开放的货币、税收优惠还会延续。这是一段宝贵的、可以利用的时间,用工匠精神来打造自己的独到之处。

第八态:新固态


科学教会了人类很多东西,而疫情让这一切尽人皆知。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微观世界的概率,而宏观世界的确定性,则是因为大概率。当概率足够大的时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物理现实。

刘慈欣在其科幻小说《地球大炮》中设想了一种物质:在八颗核弹爆炸的压力下,经由一种纳米材料做媒介而获得一种物质的状态,叫做“新固态”。新固态具有极其致密的结构,能够抵御巨大的外部压力,并且可以在特定场景展现出极大的优势。小说中,更是用这种物质制造出穿过地球、面向太空的“地球大炮”。

正如新固态的产生条件,企业在外部压力之下聚焦优势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成“独到之处”,必将会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展现出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才能支撑企业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风口上的猪”,而且将会是会飞的猪。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也都相对不变。过去一年发生了很多事,过去一年也见证了各种历史。

2020年过去了,疫情还没有过去。2021年来到了,新一轮疫情也已经来到。未来究竟如何,没有人知道。但是未来的企业,或者未来的你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我们所拥有的独到之处。
去年讲“新变态”,核心是准备应变、随环境而变、不能一直不变。今年讲“新固态”,关键是固守已经发现、打造和强化的独到之处,将独到之处变成未来的擎天之柱。

只需要插上翅膀,会飞的老鼠将变成蝙蝠,会飞的老虎将变成穷奇。

不是结束


二战之后,丘吉尔曾经有一段述说二战的演讲: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只是开始的结束。这句话去年引用了,今年再引用一次,一定会感觉不同。

从新变态结束开始,新固态将在新年起航。

仅以此致敬苦难的2020,也致敬充满希望的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