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远动态

为电梯运营赋能,电梯维保改革与创新思考之四

赋能这个词,这两年非常流行。X赋能Y,大体是说,吃了X,Y就能够身轻如燕、体壮如牛、长生不老、万古千秋。奥远智慧电梯作为电梯物联网行业的老人,也一直思考着如何为电梯的稳定运行赋能,为更加智能化应用场景赋能,让民众有良好的乘梯体验。

可是,有这么好的事吗?

一、所谓赋能

凡是赋能,前提条件是,被赋能者本身具备腾飞的可能,所谓万事俱备、只欠赋能。这个时候的赋能才有意义。否则,赋能就只能是意淫。

对电梯维保行业来说,如果站在传统业务不变的立场看,电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说赋能都是扯淡。因为一切赋能都没有动力,也没有增量。赋能就成了无稽之谈。

但是,当改革深入、《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调整的时候,赋能就有了可能。而当电梯从运维升级到运营的时候,赋能几乎成了必选项,甚至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科技赋能电梯运营,不仅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还有现代管理调度模型。

二、电梯物联网

先说物联网。监测电梯状态,并将电梯联网,是传统的物联网思路。连到网络干啥呢?通常说,是可以感知到电梯的安全状态,及时报警、及时救援。靠谱吗?其实不太可能。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判断,更是奥远 智慧电梯十年的试错和经验。

那为啥还有那么多人会相信这样的物联网?因为不了解技术和现场。从技术角度来说,监测状态是没问题的,但不准、也不可能准。

即使是连接到电梯主机板,也不会有更高的准确性。因为电梯设备及其系统本身,不仅会产生问题,同时也存在检测盲区及检测错误,有时电梯问题就源自于电梯主机板自身的问题。 在逻辑上,外在检测更客观,合适的外在检测比电梯自身监测更可靠。

从原理上说,监测运行状态,本质上获得的是电梯状态的“观测值”。从理论上说,电梯有问题是可以被发现的。但只这种发现,只是“比较大的概率”,比如90%。也就是,从原来上来说,监测就一定会存在误报,而且误报还不低。

既然误报率很高,那么电梯监测还有什么用?当然有用,不过用法不同。

电梯作为机械设备,本身就有运动的偶然性。对电梯运行状态持续监测,剔除监测的无效数据,然后可以获得电梯运行的连续数据。从连续数据中可以做出电梯正常运行的模型(波形),然后再根据监测到的数据不断校正模型。

有了上面描述的数据之后,就能够根据后续的数据,发现异常变化,进而发现变化趋势,给然后出电梯的安全评价。这才是真正的用途。

根据电梯运行的持续状态、运行里程和开关门次数,按照电梯安全评价模型,可以动态计算出电梯的安全系数。这个数据是一个概率。当概率大于某个数值,意味着电梯相对安全,无需保养。当概率小于某个数值的时候,电梯就存在风险、应当保养。甚至低于某个数值,就必须停梯。

安全评价低于某个数值,这个数值是固定的吗?不是,每一部电梯是不同的,或者说绝对值是不同。这与每一部电梯的正常运行状态有关。异常,是相对于正常而言的。

奥远 智慧电梯黑匣子就是这样的好东西。每二十毫秒获得一次监测数据,经过处理上报,后台再进行计算和智能判断。由此,让后台始终都有该电梯的“虚拟画像”,从而足不出户而知千里。

三、云计算和区块链

云计算是按需付费的交付方式。简单说,就是不需要建设,想用就付钱购买、不用了释放资源。云计算不仅是技术名词,更是商业模式,是网络时代的使用权和产权分割处理模式。

一般来讲,云计算会分为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也就是设备作为服务)、平台作为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IAAS和PAAS十余年来,玩家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巨头,但SAAS则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厂商众多。电梯运营管理,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领域。

过去某城市要做电梯监管平台,通常是立项做一个项目。姑且不说全国上下的项目重复建设,就是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就是大问题。其实对电梯这种特种设备来说,无论建设还是维保管理,标准是全国性的,最好的办法就不是各地建各地的,而是统一做云服务。

基础设施当然不需要单独建设,购买成熟的云平台就好了,实际上大部分地方也都是这样做的。作为业务系统,开发平台就由开发商选择就好,也不用管。剩下的就是软件本身,完全可以在当下流行的微服务架构下,既实现统一有兼容个性。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不是自行建设的系统,会安全吗?其实,成熟的云计算服务,要远比单独建设安全得多。具体技术很复杂,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只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银行这种专业机构的安全管理手段,要比个人的马全管理等级高太多了。无他,更专业,所以更安全。

所以,对电梯来说,云计算是当然的选择。也正是云计算的支持,让安全监管、维保调度、物联网、大数据等等一切业务和技术,不仅能更快上线,而且费用低很多,还可以可持续运营。

区块链是另一项有价值的技术。自从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之后,区块链再次风靡全国。不过这一次不是比特币等等虚拟币割韭菜,而是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在笔者看来,区块链是智能时代的机器交易协议,未来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

应用到电梯运营领域,适配运营过程中的交易管理。电梯运营中的安全状态、收费如何、评价如何,如果运营商可以隐瞒状态,实际上外人很难知晓。正如电梯维保工作的监管非常难做,就是因为没有抓手,没有一手的数据、看不到真实的情况。

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信息将会稳定而透明。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不可纂改的特性,要求电梯运营企业的数据上链,从而准确获得公共服务的管理数据。用清晰的数据和连接的网络来管理庞大的电梯数量,是未来监管的唯一选择。

当然,云计算和区块链,建立在电梯物联网的基础上。没有物联网连接而来的基础数据,就没有抽象的管理数据,自然也就谈不上监管,也谈不上效率了。

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是这几年火得不能再火的名词。貌似是两个概念,本质上却是一回事。此处不讨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只看来源和应用的价值。

人工智能概念由来已久,至少在数学上和计算机同时代产生。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应用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算力、算法和数据不足。近几年伴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产生了大量的各类数据(所谓大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探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春天到来。

尽管现在的互联网,每天产生的数据已经达到了数百PB级别(1PB=1024TB),但还不算多。真正的巨量数据,将来自物联网。一辆智能汽车每天的数据就可能达到TB级别,而未来上万亿的物联网设备(这才能叫做“泛在网络”),所产生的数据,已经不能用海量来形容。

电梯就是数据的产生者之一。理论上2025年之前,中国的电梯数量将会破千万。每一部电梯,经过处理后的物联网数据,每天大约有1G,这个数量加起来将会非常恐怖。所以大数据技术在电梯领域至关重要。

大数据做什么?首先是对电梯生命周期的记载、分析和判断。一是资产状态,二是健康状态,三是维保状态。其次是对电梯相关人和机构的行为,包括电梯本身和维保机构、维保人员。再次是对电梯未来状态的推断,会有多大风险、会出什么故障,等等。第四是对维修保养的技术指引。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尚在探索之中,而且其发展一日千里。对于电梯这种持续运行的设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有重大的意义。只要有了电梯运行和管理的数据,赋能便实有其事。

五、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资本一起推动了现代的生产制造和流通。可以说,最近五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管理学发展的关联度极高。

现代管理学很多思想的实践,与信息技术关系很大。毕竟一切管理工作,都与抽象的数据有关,最常用和好用的工具就是各种计算机。资源计划系统(ERP)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规模化企业的生产效率与ERP的执行状况息息相关。

电梯运营管理,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电梯抽象化、数据化。管理者面对的是电梯数据化模型,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是资源与模型的匹配和跟踪过程。例如,电梯的资产管理、维保工作计划、维保线路安排、维保结果评价、工程师绩效评估,等等。

好的管理,意味着高效率、高品质和低成本。在人力成本节节上升的形势下,才能做到成本降低?技术工具是必然的选择。这一点,虽然电梯运营尚无先例,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互联网企业佼佼者美团就是案例。

美团大约有七分之一的人员是软件和数据工程师。上万名工程师在后台做出各种软件工具、分析经营数据、制作工作调度模型,小到外卖小哥的送单线路动态规划,大到通过总体营销数据分析推动营销策划方案,等等。美团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不是哪一个管理者的能力,而是管理信息化的成就,是数据和网络带来了这种可能。

国内目前的电梯维保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比较传统,管理水准还比较低。缺少规模化、科学化的过程管理、缺少足够资金投入,自然也缺少有力的管理工具,所以效率和品质普遍不高。但当电梯运营开始的时候,规模化就成了必然,如此则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将成为运营能力提升的关键。

电梯从运维到运营,是一次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当然也会有相应匹配的方法论和工具集。反过来看,当方法和工具变了,也会影响到业务主体。如此相互影响,才能带来电梯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做个总结:为电梯运营赋能,是在新的规则下、以新的商业模式,运用各种技术重构电梯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昙花一现,而将伴随着电梯运营业务的全过程.